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58948
去大脑僵直实验不开颅法
http://www.100md.com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王逸华 叶绍贵 孙洪范 肖 昆

    单位:王逸华 叶绍贵 孙洪范 贵州省遵义卫校生理教研组 563002;肖 昆 广州医学院生理室

    关键词:

    生理学教学实验去大脑僵直 生理学教学实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的传统方法是采用开颅术,在动物(兔或猫)中脑上、下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为了节省动物,本实验多与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实验合并进行,即利用同一动物完成两个实验。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实验的不开颅法已有报道[1],其配套实验——去大脑僵直,如果也能不开颅,而采用颅外穿刺法,无疑会使这一实验过程简化。问题的关键是确定上、下叠体分界线在颅骨的表面位置。我们通过对20余例兔头的解剖,初步确定了这一位置,试用了去大脑僵直实验的不开颅法取得成功,已用于教学多年。

    1 实验材料
, http://www.100md.com
    兔、手术刀、金属探针、注射针头、乙醚等。

    2 方法和结果

    用乙醚将兔轻度麻醉,剪除头顶部毛,在其头顶部沿正中线切开头皮,暴露颅骨。在矢状缝与冠状缝交点至人字缝顶点用笔画一直线(与矢状缝重合),将此线段划作三等分,前2/3与后1/3交点旁开(向左或右)约5毫米处,即穿刺点。

    一手握住兔头,另一手用探针(可用破坏蛙脑、脊髓的探针)先在一侧穿刺点钻一小孔,刺穿颅骨。然后将注射针头尖端自小孔向着口裂与下颌骨角之间刺至颅底,并向两侧作较大范围拨动,离断脑干。取出针头(用骨蜡封闭小孔止血)即可进行观察。对15只兔施行了这一穿刺术,均呈现了昂头翘尾、四肢伸直(前肢最典型)、脊柱挺硬等去大脑僵直现象。如果在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实验(不开颅法)基础上进行,更为方便。

    3 讨论
, 百拇医药
    去大脑僵直实验不开颅法的穿刺点,可以借助兔颅顶部的骨缝绘制标志线确定。自穿刺点按一定方式穿刺,能够在上、下叠体之间离断脑干。本方法简单、成功率较高、僵直状态较典型。为减少离断脑干时出血,也可结扎动物双侧颈总动脉和用拇指与食指在第一颈椎横突后缘按压椎动脉。术后若不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可酌情将离断脑干的平面后移,再次离断。但不能过分偏后,以免伤及延髓。

    我组曾报道过“去大脑僵直实验不开颅法(二)”[2]。穿刺点: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至人字缝顶点画一直线,此线段前2/3与后1/3相交处。方法(二)穿刺部位骨质厚,出血多,动物存活时间短。本法穿刺部位骨质薄(容易穿刺),出血少,动物存活时间长,可供长时间观察。两种方法都有成功率较高、简单等优点,但本法更为实用,应为首选。

    不开颅破坏兔一侧小脑,笔者已作报道[3]。也是借助颅骨骨性标志确定穿刺点,颅外穿刺法完成。根据有关报道,经反复实践,中等卫校生理学教材中枢神经系统实验,均可用不开颅法在同一动物身上配套完成。顺序:大脑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去小脑动物的观察→去大脑僵直。实验对象限于兔,乙醚轻度麻醉。省时、省事、节省动物,效果不减。去小脑,用兔作实验对象优于小白鼠或蟾蜍,可出现较多的去小脑症状。用颅外穿刺法破坏兔一侧小脑半球后,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离断脑干仍然出现去大脑僵直。小脑有易化和抑制肌紧张的双重作用(属于小脑半球的小脑前叶两侧部是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之一),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肌紧张仍占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春方,等.生理科学,1983;3(4)∶49

    [2] 孙洪范,等.贵阳医学院学报,1987;12(4)∶399

    [3] 孙洪范,等.生物学杂志,1987;4∶43, 百拇医药